2018.1220 李恩鋅報告

報告者:李恩鋅
報告PPT: PPT

文獻名稱:Distorted Reality:Augmented 3D Photogrammetry Over Holoens?

文獻作者:Denis Vlieghe, Austin Lee and Wayne Chung
文獻來源:TEI 2017    ACM

文獻摘要:Our work explores the vision of integrating 3d data collected through photogrammetry into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in a physical space leveraging Mixed Reality (MR) interface platform.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20 李恩鋅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20 盛宜楠報告

報告者:盛宜楠
報告PPT:Week12-Presentation

文獻題目:Understanding People’s Interaction with Neural Sci-Art
文獻作者:Manuela Garretón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Karina Hyland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Denis Parra(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Chile)
文獻來源:IEEE VIS Arts 2017

文獻摘要:Recent studies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ave discovered a complex neural network that activates when not performing a task. Every time the mind wanders and an inner conversation takes place, a series of brain regions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some very important mental processes.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20 盛宜楠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20 吳柏瑤報告

報告者:吳柏瑤
報告PPT20181220書報討論_吳柏瑤

論文名稱
Deep Wear: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論文作者
Natsumi Kato, Hiroyuki Osone, Daitetsu Sato, Naoya Muramatsu, Yoichi Ochiai
University of Tsukuba

論文來源
Arts Exhibition – ACM TEI Arts Track 2018
Kato, N., Osone, H., Sato, D., Muramatsu, N., & Ochiai, Y. (2018, March). DeepWear: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between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ngible, Embedded, and Embodied Interaction (pp. 529-536). ACM.

論文連結官方網站論文載點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20 吳柏瑤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20 孫佳興報告

報告者:孫佳興
報告PPT:结构主义与后重力艺术
文獻題目:Advanced Constructivism and Postgravity Art: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文獻作者:Mojca Puncer
文獻來源:The MIT PressJournals  Volume 51 | Issue 5 | October 2018 
文獻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rt’s potential in outer space through a dialogue between European and Russian avant-garde traditions, and the postgravity art project by Dragan Živadinov, Dunja Zupančič and Miha Turšič. They enact a 50-year theater performance, Noordung:: 1995–2045, with the help of high tech, Suprematism and Constructivism. The performance is based on five replays every 10 years with the same actors and on technological substitutes of the deceased. The project has several topical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The author explores its key philosophical aspects and presents new potentialities for a systemic cognitive model for image and spac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aesthetics.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20 孫佳興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20 何宜庭報告

文獻題目:PainByte: Chronic Pain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Lens Of Classical Ballet & Virtual Reality

報告PPT

文獻作者:Genevieve Smith-Nunes, Alex Shaw, Camilla Neale
文獻來源:

文獻摘要:

[pain]Byte is looks at the world of chronic pain. The invisible disability of spinal chronic pain which is manifested and represented through data driven dance (classical ballet) and virtual reality (VR). Enabling the non sufferer audience to ‘see’ the hidden nature and challenges of chronic pain linked to the benefit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mplanted technology. The body as analogue represented through the digital of the wearables and the virtual in the VR experience. Humanising implanted technology and exposing the invisible nature of chronic pain for audiences. In our exhibit, people can watch the VR, interact with the biometric sensors and our single Kinect motion capture. A recording of the ballet will be projected.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20 何宜庭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18 林金童 報告

報告者:林金童
報告PPT:懷舊之情-人機之音譯
文獻題目:懷舊之情:人機之音譯

Nostalgia: A human -machine transliteration

文獻作者:Raphael Arar (IBM research)
文獻來源:VISAP program 2018 Berlin Germany
文獻摘要:Nostalgia is an installation tha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of understanding human emotion. Through affective comput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he underlying system attempts to translate the components of the sentiment’s qualitative makeup in quantitative terms. In Nostalgia, participants are asked to submit text-based memories, which are then used to calculate, predict and ultimately visualize relative nostalgia scores based on the aggregate of stories collected. However, given the ambiguities and complexity of human self-expression and the necessary precision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Nostalgia highlights the entanglements of achieving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humans and machines. Keywords: A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otion Detection, Interactivity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18 林金童 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204 林金童報告

發表於 2018-12-04由 aet01
報告者:林金童
報告PPT:混媒體新聞下的意識錯置
文獻題目:混媒體新聞下的意識錯置
文獻作者:黃孝承 指導教授:許素朱
文獻來源:台北藝大碩士論文
文獻摘要:
作者提出”報紙機”與”電視牆”兩項作品做為本論文的創作主題,藉由互動藝術的手法,達到有趣性
和諷刺效果,誇大的指出多媒體混榙後,可以很容易的製造出假新聞.報紙機利用參與互動者成為新
聞內容的主角,其文字內容則取自網路中較熱門的新聞,如此的錯置處理後,參與者經由投幣啓動流程,經由攝影及列印後,一張假新聞即被產出,以類似的邏輯創作電視牆,由youtube截取畫面,再由
Blog截取文字,這兩種不同的媒體管道與不同的媒材做錯置,使其文不對題,考驗著參與者的知覺.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204 林金童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30 林金童報告

發表於 2018-11-30 由 aet01
報告者:林金童
報告PPT:Poppy interactive-War and Organized Crime Gone Global
文獻題目: POPPY Interactive
文獻作者:Antioneffe de.Jong, Robert Knoth
文獻來源:ARS electronica 2018
文獻摘要:
這部互動紀錄片是一項長達20多年的調查,涉及毒品,戰爭和有組織犯罪的全球關係,使用照片,視頻,廣播報導和發現的鏡頭。

**具有分層形式的非線性敘事方式,可以通過清晰的導航結構連接不同的位置和時間,並且縱橫交錯的紀錄片和視覺藝術形式。交互式紀錄片在交互式地圖上合併多個媒體,並邀請用戶成為旅行者,以便在毒品,戰爭和犯罪的軌跡上找到聯繫。

出版了著名的書“Poppy:Trails of Afghan Heroin *”和2012年的著名視頻裝置,這些藝術家將這種新的互動工作分析和基於事實的全球視角結合在一起,在三條國際販毒路線上發現了親密的個人故事。

正如我們在* POPPY Interactive *中發現的那樣,戰爭與有組織犯罪之間的關係是緊密而復雜的。邀請用戶在這項工作中解開令人印象深刻且難以捉摸的叛亂分子和恐怖分子,販毒集團和其他犯罪組織的全球網絡。我們看到在吉爾吉斯斯坦監獄裡咆哮,海洛因成癮的家庭,在馬里的一架滿載可卡因的墜毀飛機,迪拜的豪華別墅等等。它們都是相互聯繫的。這一旅程展示了毒品資金如何破壞整個國家的穩定,助長衝突,並使全球非法經濟增長。

* POPPY互動:戰爭和有組織犯罪全球*基於書籍和視頻裝置* POPPY:阿富汗海洛因的踪跡*。繼他們著名的書籍和視頻裝置之後,de Jong和Knoth的這部新的互動紀錄片將分析和基於事實的全球視角與親密的個人故事相結合。他們花了20多年時間才解開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且難以捉摸的全球叛亂分子和恐怖分子,販毒集團和其他犯罪組織網絡。
鏈接:https://poppy.submarinechannel.com

oppy interactive-War and Organized Crime Gone Global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30 林金童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29 何宜庭報告

報告者:何宜庭
報告PPT

文獻題目:顧廣毅《陰莖⼝口交改造計畫》系列之研究
文獻作者:顧廣毅(國立陽明大學牙醫系104碩士論文)
文獻來源:國家圖書館    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文獻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顧廣毅的系列創作《陰莖口交改造計畫》,此計畫利用牙醫學與組織工程等科技,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男同志的身體改造想像。筆者欲將分析與研究創作者許多關於「藝術與科學」的跨領域生產方法。在生物藝術、預測性設計等不同領域的脈絡之下,去觀察《陰莖口交改造計畫》的實踐形式所處的位置。同時也會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去思考《陰莖口交改造計畫》,將此作品與相關的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酷兒理論連結,去詮釋與分析《陰莖口交改造計畫》中的酷兒與虐戀實踐。創作者在這個計畫中試圖去擾動資本主義社會下僵化的人文與科學的學術系統,並且藉由創作中對男同志追求性快感的刻劃去與當代醫學中父權結構下的異性戀霸權體制對話。不管是在「藝術與科學」領域還是酷兒研究領域,《陰莖口交改造計畫》都試圖提供在創作與研究上新的可能性。
本論文分成三大章,第一章主要在描述《陰莖口交改造計畫》的創作細節,尤其是針對其科學實驗與醫學手術設計的描寫,藉由對於此系列作品在科學研究上的理解,去考察這樣跨域創作的方法。為了更深入地探索《陰莖口交改
造計畫》穿梭於藝術與科學的方法論,第二章將回溯世界各地相關的「藝術與科學」作品,並建立一個生物藝術的分類系統,利用此系統去觀察《陰莖口交改造計畫》與其他作品的相對關係,同時在這樣的分析之下去推敲藝術與科學領域合作的價值所在。第三章則是將《陰莖口交改造計畫》系列作品與相關的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以及酷兒理論,透過分析作品中的視覺型態去探討作品中男同志族群的情慾結構,以及作品中所蘊含的酷兒精神。

關鍵字:藝術與科學、生物藝術、預測性設計、酷兒、男同志、精神分析、虐戀、性快感、醫學、牙醫學、組織工程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29 何宜庭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29 吳柏瑤報告

報告者:吳柏瑤
報告PPT20181129書報討論_吳柏瑤

論文名稱“可觸握方塊”介面在互動設計之創新應用
論文學生:曾筱筠
論文指導教授:許素朱
論文出版年份:2014
學校系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論文出處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29 吳柏瑤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29 盛宜楠報告

報告者:盛宜楠
報告PPT:初探互動設計中之植物性

文獻題目:從意向中接合理論:初探互動設計中之植物性
文獻作者:許元耀(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106碩士論文)
文獻來源:http://etheses.lib.ntust.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G0M10310301.id

文獻摘要:
在此波物聯網的浪潮中,物件將逐漸被賦予複雜的運算功能,至此「物-人」關係也將被重新定義,傳統著重於使用為者中心之設計框架將可能受到限制,互動設計派典中開始出現了新的推測轉向,即物件將不僅止於服膺於人的需求,更可能成為人類社交生活中的行動者。因此如何建構物主體之設計將成為一新興議題,在過往的研究中已有不少學者提出體現能動性方法,諸如運用泛靈論或角色的隱喻等,在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在能動性頻譜中具有較低能動性的設計可能:植物性,通過現象學研究方法,邀請參與者進行互動設計物與植物學理論的詮釋接合,以六件實際互動設計作品以及植物學名詞的註記與詮釋工作,還原出具有潛力的植物性的意向及中介知識,再經由透過設計做研究,製作能夠部署至居家空間中的設計物:植物性印表機,來汲取體驗中的實徵資料,最後透過設計師對資料的意義解讀,用以理解植物性更深入的潛在意涵。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29 盛宜楠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29 李恩鋅報告

報告者:李恩鋅
報告PPT: PPT
文獻名稱:音樂美學運用於物件創作-以樂曲Reflection進行燈具設計
文獻作者:梁玉萱
文獻來源: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班

文獻摘要:
音樂為人們帶來無限的想像力和樂趣,其蘊含的美學不僅能做為情緒溝通的媒介,也進一步啟發其他類型的創作。身為設計創作者,是否也能承接作曲家的意志,藉由具象化音樂作品中客觀的形式,產生物件創作的構想,並傳達出共通的情感內容呢?
本創作藉由理解音樂美學,探討具象化音樂作品美感的可能性。並分析現有物中存在的音樂美感,確立物件創作的發展方向。以在觀賞者心中喚起與創作者共通的情緒為目的,提出「轉化音樂美感至物件創作中」的實驗性創作手法。
為探討此實驗性創作手法的可行性,本創作選定極簡音樂作品reflection為轉化對象,發展出系列燈具作品「悠倚」,做為創作手法的設計範例。並規劃展演呈現,在過程中搜集觀賞者針對物件作品的感官回饋,做為此實驗性創作手法結論、延伸發展可能的參考。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29 李恩鋅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29 孫佳興報告

報告者:孫佳興
報告PPT:書報討論5
文獻題目: 時間的紀念性 Monumentality of Time
文獻作者:胡文謙
文獻來源: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系研究所
文獻摘要:

紀念性從古至今是人類永恆的精神追求之一,在中、西方建築史中,金字塔、教堂、 方尖碑等,這些過往的偉大人類文化遺產無一不代表對紀念性的追求。然而大多數 的紀念物多是單純由規劃者上而下規劃的計畫一環,對於市民大眾而言並無法真切 體察之。本論文跟隨建築理論家基提恩對現代紀念性的論述,認為現代的紀念性應 該是一種集體經驗的延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29 孫佳興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08 李恩鋅報告

報告者:李恩鋅
報告PPT:PPT

作品名稱:THE INTELLIGENT GUERILLA BEEHIVE
作品作者:AnneMarie Maes(BE)
作品來源:1

作品說明: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08 李恩鋅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8.1108 何宜庭報告

報告者:何宜庭
報告PPT:https://1drv.ms/p/s!AovNDdLvj_mgixhccSnD6XDspCHq

作品名稱:

PLANTAS AUTOFOTOSINTÉTICAS (Autophotosynthetic plants)


作品作者:Gilberto Esparza

作品來源:Ars Electronica Hybrid Art(2015)- Golden Nica ,

作品說明:

繼續閱讀

發表於 107上學期 | 在〈2018.1108 何宜庭報告〉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