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孫以臻報告 – 當代藝術中的後人類身體調控

當代藝術中的後人類身體調控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研究生: 吳梓寧

指導教授:薛保瑕

摘要

本文以《當代藝術中的後人類身體調控》為題,主要研究「賽伯格」與「後人類」的當代身體美學問題。於緒論後的第二章追溯主體論述與科技演進,第三章與第四章透過當代藝術創作案例研討,分別聚焦於「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的科技互動與社會模控作用,第五章交叉歸整前面章節所有作品,從「互動與調控」、「真實與虛擬」、「存在與流變」、「個體與群體」的四個美學問題切點,探討當代藝術中的後人類身體調控,以主體哲學、科技史、論述史三條線索的系譜探究,批判並回應「後人類」論述中付之闕如的身體美學研究,並於第六章總結。
研究範疇以1940年代數位資訊革命與1970年代分子生物革命為研究起點,而演進至今的當代藝術融合科技應用,在強調互動性與開放性的當代藝術民主化歷程中,伴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影響,從社會學觀點批判媒體與科技霸權的論述系譜,逐漸被引用在新媒體和科技藝術創作與藝術評論中。但是科技女性主義論述卻鼓勵女性擁抱科技,將新科技視為打破天生命定自然身體束縛的革命武器,1985年唐娜.哈洛威〈賽伯格宣言〉,開展介於「人與非人、有機與無機、自然與人工」的複合生命體,使「賽伯格」成為創造新認同的虛擬主體象徵符號。1990年代的「後人類」論述承襲「賽伯格」論述,並加入隨著生物科技而不斷升級的自我改造技術,使「後人類」所面對的新難題,恐怕是「我想成為什麼?」而不需再問「我是誰?」的問題。
海內外「賽伯格」或「後人類」論述,以科技社會學取向為主,缺乏當代藝術創作的研究視野與觀點,尤其在美學問題的探討更是稀少或缺乏台灣創作案例的參照討論。因此,本文最主要的研究焦點,在於引入當代藝術反饋後人類主體論述的不足之處,試論後人類身體美學在科技互動與社會模控夾殺的戰場中,能重新發明自我的後人類自我創生所體現「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品)」的美學思考。

pdf. for presentation

download full article

本篇發表於 113下學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